首页 / 互联网前沿 / 元宇宙既不是“天堂”,也不是想象中科技平权的“乌托邦”

元宇宙既不是“天堂”,也不是想象中科技平权的“乌托邦”

1、元宇宙的诞生,源自人类本性中“扮演”、“沉浸感”的需求。
 
“元宇宙Metaverse”概念的首次提出和完整表述,目前比较公认的观点,最早出现在尼尔·斯蒂芬森的科幻小说《雪崩》中。
事实上,在斯蒂芬瑟创作《雪崩》之前,弗诺·文奇、威廉·吉布森,已经在诸如《真名实姓》、《神经漫游者》这样的作品中,充分描绘了“虚拟世界Cyberworld”这一图景。
无论Metaverse也好、Cyberworld也罢。所有这些名词的背后,其实都涌动着相同的东西:人类通过扮演成某个角色(角色扮演),来获得一种,与<现实世界身份>截然不同的新体验。同时这种体验,又要尽可能的使人沉浸其中、信以为真。
这是一种,根植于人类本性、“生活在别处”式的,强烈需求。
历史源远流长的戏剧、电子时代的RPG游戏、科幻作品中的Metaverse......这些都不过是为了满足这一需求、而被创造出来的工具。
2、元宇宙既不是“天堂”,也不是想象中科技平权的“乌托邦”。
尼尔·斯蒂芬森在《雪崩》中描绘的Metaverse世界,并非是一个单纯的Paradise。
诚然,人们可以在此处,突破现实世界中物理法则的多种限制。比如:“化身(Avatar)”、“无视三维时空限制的自由格斗场”......等等。
但是另一方面,现实世界的经济、社会法则,仍然在这里牢牢的束缚着所有人。比如:
“使用<廉价公用电脑>访问元宇宙的用户,化身只能显示本来面目,且是粗糙的黑白图像。使用<高级个人电脑>的用户,才可以定制化身,而化身的精细程度则取决于钱包的大小。囊中羞涩的用户,总是跑到沃尔玛超市买一个大众脸的便宜化身,这种化身多得简直能形成一个新种族了”。
“现实世界的开发者、公司们,需要向元宇宙缔造者《全球多媒体协议组织》,购买‘土地’,才能在此兴建各种设施”......等等。
与斯蒂芬森同时代的知名科幻作家威廉·吉布森,一语道破元宇宙世界的本质: 
“Fast-forward free-style mall mythology for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快进到21世纪的<开放式大卖场>神话。”
元宇宙世界中冰冷的现实性、经济决定性、新形态的消费剥削......类似这些,蹭热度的公司和自媒体们,是不会告诉你的。
自动草稿

《头号玩家》。

负债的女主,被迫在虚拟世界“绿洲”里打工。

毕竟,一门“包装成梦想的生意”,才是“更好的生意”。自动草稿
而当国内外公司的名字,不断和元宇宙联系在一起,恰好反映出资本市场和科技行业,对寻找下一个内容消费风口的焦虑。
3、元宇宙实现最大的难点,也许并不是AR/VR技术的突破。
上世纪80年代,威廉·吉布森就在《神经漫游者》里提出了“脑机接口”的概念。尼尔·斯蒂芬森在《雪崩》里详细描述了访问元宇宙世界的终端设备:高性能电脑 头戴式目镜和耳机(营造“极其逼真的、三维视觉和声音效果”)。
30年过去,人类一直在朝向这些伟大作者的创想,不遗余力的发展着类似的科技设备:脑机接口已经取得相当的进展。AR/VR设备,虽说还做不到逼真到“以假乱真”,仍在持续的演进中(大范围的消费普及,也尚有困难)。
然而,真正“阻碍”我们踏入元宇宙世界门槛的,仅仅是:挡在我们双眼和“全真虚拟世界间”自动草稿的这块屏幕,以及背后的硬件与算力么?
自动草稿
元宇宙技术架构图。
From Association for Computing Machinery.
如果按照斯蒂芬森对元宇宙世界的详尽描述,以及近期很火的“元宇宙概念公司”Roblox CEO对元宇宙特征的总结抽象:Identity(身份)、Friends(朋友/社交)、Immersive(沉浸)、Anywhere(随时随地)、Variety(多样性)、LowFriction(低延迟)、Economy(经济系统)、Civility(文明体系)。
上世纪80年代诞生的首款虚拟世界网游《栖息地》、20世纪初风靡全球的大热网游《第二人生》......已经部分or接近全部、吻合了元宇宙的诸多特征。那么,为什么元宇宙看上去,仍然是一个窗户纸尚未捅破、有待实现的宏大想象呢?
《栖息地》的创始人Randy Farmer、Chip Morningstar在1990年的一段论述,或许能为这个问题的回答,提供某种启发:
“虚拟世界首先是一个众多参与者的环境。对于虚拟世界的居民而言,重要的是:他们获得的能力,遇到的其他人的特点,相互间影响的方式。虚拟世界,更多是由参与者及其互动来定义,而不是由实现它的技术来定义。”
技术的进化,可以解决元宇宙实现的大部分问题。相信假以时日,AR/VR、脑机接口......就能达到科幻作品描绘的水平。
但是,对于一个“全真虚拟世界”而言,最大的难点,可能并非是技术。而是:如何让这个世界像现实世界一样,保持稳定运转。如何让活跃其中的真实人类,利益与安全受到有效保护。毕竟,斯蒂芬森笔下的Metaverse,就因名为“雪崩SnowCrash”的电脑病毒,造成了虚拟/现实世界的双重崩坏。
因此,对元宇宙而言:虚拟世界的道德伦理基础、法律治理体系、权力利益分配原则。这些超越现实国别/社会/文化、同时要求<参与者形成普遍共识>的议题,恰是技术以外最关键的难点,也是某一家科技巨头难以独自解决的问题。
在《雪崩》中,这些问题的作答者,是名为“计算机协会全球多媒体协议”的组织。但是,作答失败了。
4、写在最后:我们真的需要一个“全真虚拟世界”么?
 
“全真虚拟世界”这个提法,挺有趣的。充分展露了人类矛盾的天性。既要虚拟、又要全真,像现实世界的“真”,但又不是现实世界的那种“真”......
试想:如果元宇宙真的实现并发展为,以假乱真、真假难辨的,全真虚拟世界。各种感官上的体验都达到、甚至超越了现实世界。我们又该如何定义,哪一种世界,才是真正的“真实”呢?
自动草稿
如果能选择,你愿生活在哪个“真实”世界呢?
换个说法:如果,人类有能力创造/模拟出元宇宙。那我们现在身处的这个现实世界,是否也是被创造/模拟出来的呢?
开个玩笑,开个玩笑。
作者:饭桶俊
本文来自网络,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文中观点不代表网推实训营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hixunying.com/23622.html
上一篇
下一篇

为您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