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都要面临数字化。在一个不确定性的环境下,如果说过去的数字化是帮助企业做得更好,那么接下来如果没有数字化的企业,可能活都活不下去。
在这样的现实挑战面前,所有人都在关注流量。流量无处不在,但流量却又呈现出两个特殊趋势:
第一个趋势,它的形态越来越丰富。从传统的图文社区,再到直播、短视频。
第二个趋势,流量分布呈现碎片化,不仅有线上流量、线下流量之分,还有公域流量和私域流量之分。有的平台进入了流量衰减时代,有的平台进入了流量红利时代。
面对这样的情况,不同的企业、行业就需要不同的流量运营模式。因此,面对不同的模式,如何去进行精细化的思考,是企业重要去讨论和思考的。
一、如何构建私域流量池?
今天,不管是To B企业还是To C企业,都会发现一个问题:
过去可以花钱买到很多流量,比如在杂志、报纸、电视、地铁、户外上投放广告,可以花钱在公共池子里捞用户。
今天,很多流量都跑到了线上,而流量在哪里?在微信、抖音、小红书、快手等各个平台,这些平台的流量又分散在个人号、朋友圈、微信群、信息流和各种账号上,而后者这些形式又很多都在To C的人或机构手上。
那么,很多企业的第一个焦虑就出来了——我如何在公域里或别人的私域里曝光,触及到用户,并把用户沉淀到自己的私域流量池里。
如何在线构建一个私域流量池,并且让公域和私域这两者相互触动增长?
中国业界造了很多词,比如O2O、私域流量,很多热门概念的背后一定是反映问题的。
以前很多企业热衷去做刷屏级的传播、营销,所以在互联网行业当中有个词叫疯传。但是,很多企业发现这种大规模的疯传一年最多也就做一两次。
几年前,百雀羚曾经有个疯传的案例,堪称过亿级别的刷屏,但最后没有产生任何的客户留存。
大家发现,这种大规模的传播,好像是在收割客户的注意力或者信任。但是下一次怎么来,没办法量化。
所以,私域流量,某种意义上有2个要素:
第一,可持续化,降低传播成本;
第二,转化率高。
线下零售一直都是去中心化的,每个门店分布在各个商圈或者社区,每个门店都有自己的用户群体。所以对于零售店来讲,店外相当于公域流量,店内相当于私域流量。
而且,私域流量的转化能力和客户服务能力是远远高于公域流量的,因为它强调的是目标客户,而不是广阔的客户群。从某种意义上来,从公域到私域,就是从以前的单纯性的流量变成深度管理客户。
所以,无论是To B企业转型还是ToC企业转型,其实它是在做三个不一样的事情:
第一,从以前的纯粹性的传播变成了客户之间的交互;
第二,从交易变成了一个能够建立持续交易的基础;
即使这个客户暂时没办法变现,但由于他养在我的客户池当中,我可以慢慢地去跟客户互动,进而降低整个企业的媒体成本、拓客成本。
第三,可以量化你的客户价值。
中国互联网公司的用户量非常多,但真正能给其带来收益的只有一部分用户。那么,为什么大量的互联网公司市值很高?因为它有存量客户。
现在谈的私域流量,就是To B企业或To C企业把分散型的客户、商品和产品的数据,变成自己可以连接的客户的数据资产。私域流量的本质上是传统企业、To B企业、To C企业的BAT化,使自己的流量能够被搜索,使流量可以交易,使流量具备社交功能。
二、流量获取的模式有哪些?
无论是To B企业还是ToC企业,基本上都能够用两个模型或者两个漏斗来理解。
第一个:沙漏模型
这个怎么理解呢?很多企业是高举高打型的,先从公域流量最大的开口开始,接着形成用户的认知,然后形成用户的转换,再然后形成自己的品牌粉丝的认知,最终转化成自己的私域流量。这是公域流量的倒三角。
还有一个私域流量的倒三角,通过用户成为品牌的粉丝,形成最下端,自己又产生优质的内容,形成二次裂变,继续扩大品牌粉丝量,再次形成公域级的流量,帮助企业在下一次的传播或者营销实现极大的增长。简单来说,沙漏模型就是从高举高打,到中间形成自己的核心用户群,再持续扩张,最后转化成自己的公域流量模型。
第二个,菱格形。也就是说,企业用的是渗透型打法,先通过私域流量形成裂变,形成认知,形成口碑,形成规模,形成更大的品牌影响和公域流量上对于企业的通用性认知和规模的成长。
在这个基础上,不断扩大曝光和投放,形成私域流量的转化,再继续沉淀。这两套模型,充分把公域流量和私域流量结合到了一起。而从什么时候开始到漏斗的哪一个阶段,再逐步实现什么样的打法,取决于企业的增长目标和历史的发展阶段,以及企业的用户扩张或市场扩张的速度和规模。
第二个:圈层的打法
如果用一个圈来看私域的话,私域的内核可能是企业员工,往外看,可能是企业产品的消费者,再往外扩大一个圈,可能是企业的品牌级的粉丝。
现在企业常用的两套打法:直接从内到外扩张;先建立品牌的粉丝再往内运营,最后通过自己的员工扩张。
比如,很多车企就是先使用公域流量,形成消费者对自己的产品认知,接着形成消费转化,有了自己的车主。然后,在这个过程里面,它把自己的员工、经销商再次转化成自己的私域流量,形成更加快速的销售和裂变。
在我看来,现在的市场里面没有0和1的关系,而是真真正正要匹配企业发展的目标和不同的阶段,把私域的不同人群在每个阶段形成非常好的融合和梯度的打法。
三、To B企业,如何突破流量困局?
“私域流量”已经成为各个行业的热门话题,不管是互联网公司,还是传统企业,都非常重视。很多的门店、经销商,对这个事情都发生了新的认知。
对于门店来说,他们发现自己没有做用户的数据沉淀,没办法再跟他们形成继续的联系;对于加盟商或代理商来说,他们也发现因为有私域流量出现,他们的销售业绩也正在发生增长。之前做To B、To C的企业也都意识到了私域流量的价值,甚至有人断言,接下来是私域流量的黄金10年。
今天,很多To B的企业发现,它们需要去To C的公域流量里面捞私域流量,因为线下触达用户的成本已经变高了。不过,即使它们在线下有很强的产品和服务能力,但是在线上,很难一开始就被用户感知。
所以,这种To B的企业如何解决产品和服务的体验问题?
第一种方法,自己生产内容,通过直播或短视频把你的产品和服务说清楚;
第二种方法,找那些有流量的公司合作,然后在原来的产品体系里增加搭建面向C端能接受的体验型产品或引流型产品。
跨界合作的背后反映的是客户资产的互换。
很多企业做数字营销战略服务的时候,发现有个核心要素跟流量很相关:链路不连。
比如,有些公司投了大量的公域流量的广告,结果客户去搜索的时候,发现在关键词当中找不到这家公司的品牌信息。所以,大量的公域流量铺下去,是让客户可视化、可见化的。
这个过程中,传统媒体、古典互联网还是有效的,它会让更多的媒体达到可达性。达到之后,消费者就会产生第二步——搜索,若想让消费者在搜索过程中产生你的品牌关键词,就要建立关键词的联想群。
然后,客户可能就会搜索到你的公众号或网站,产生询问或购买的动作。最后,我们就要想办法把流量引到能和你持续交易的地方,而不是在一个大庭广众之下。所以,有一种对流量的解读方法:公域流量就是大家都能见得到的,就像百货商店;私域流量就是能够跟你产生紧密连接、参与互动的流量。
四、私域流量会给营销体系带来什么价值?
现在的传统零售商,以及传统的消费行为,是不是正在产生很大的数字化转型?因为还是要从我们的消费升级,以及技术变迁和社会文化环境来看私域流量。
对于私域流量的定义,在腾讯2020年Q2财报当中,有这么一句话:
广告主或者企业通过私域与用户建立关系,并有效维护长远而忠诚的客户关系,而非只是单次交易的广告投放。
从这个定义来看,我觉得隐含了一个重要信息:我们如何通过在线投放,获得长期有效且忠诚的客户关系?
从这个隐含的背景信息来看,我想提出一个问题,私域流量对整个营销到底有多大的价值?
实际上,营销中有一个很重要的本质——如何建立客户资产。
以前,很多公司以客户为中心,但实际上这只是一个概念,没办法实现。因为在非数字化连接的时代,很多产品都是通过经销商层层接近客户的,所以当时有个非常热门的词叫深度分销,因为我只有分销到各个点里面,才能更好地连接消费者。
但是消费者在终端买了这个产品之后,消费者跟企业之间完全断了联系。
所以,我提出一个新的看法,如果一个企业有了私域流量,怎么算业绩增长目标呢?
假设我今年的业绩是10个亿,就可以用一套模型去推算我到底需要多少客户才能达到业绩目标。
以前算业绩的方式是,通过每个渠道能卖多少进行分解,这个时候是分解不到客户手上的。
现在由于我可以数字化连接,打法就完全不一样了,假设这10个亿分解到N个客户,我就可以按照客户的转化率,评判需要建立多大的客户流量池,以及评判出客户中有多少能转化成我的客户、超级客户,甚至是预付费客户。
五、直播、短视频的崛起
短视频、直播等生态环境的崛起,将会对传统营销和媒介带来什么影响?
第一,对于品牌来说,以前的品牌信息要做到极简,所以就会有定位,因为它要求信息是高度转化的。但短视频、直播是富饶信息,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讲,品牌的行为也要发生改变;
打个比方,王老吉说“怕上火喝王老吉”,你可能会产生购买性的行为,但是王老吉可能还有很多的品牌联想,它就可以通过直播的方式,把品牌知识完整传递出来。
第二,大家现在都在讨论直播不容易产生品牌,我认为这是直播阶段。就像当年的淘宝最开始也是做一些某品牌的货,但是现在淘宝已经在很多品牌商家中占据了一个核心要素。
直播阶段,由于它是一个丰饶品牌或丰饶产品传递给消费者的平台,它就降低了营销当中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信息不对称最容易产生忽悠,而丰饶的信息会提高信息的信任背书。
六、流量平台是否有价值?
一个流量平台的价值取决于该平台可以为消费者提供什么样的优质服务,因此有了这样的优质用户,所以B端才能在整个流量平台上将自己的产品、品牌传递给消费者,最终形成从公域流量到私域流量的转化。所以,不管我们是To B还是To C,真正服务好我们的用户链条,满足他们的需求,让他们信赖流量平台,从而在信赖流量平台的基础之上,再转化成最终的消费级用户,甚至成为这个产品和品牌的粉丝。这个链路能否成功,取决于优质的流量平台和优秀的产品级品牌客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