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网络广告 / 互联网广告话题“出圈”,焦虑,不只是用户,还有广告主

互联网广告话题“出圈”,焦虑,不只是用户,还有广告主

这12种焦虑,正在深刻影响互联网广告(上)

互联网广告的话题又“出圈”了。

“58%的APP含有广告,69.7%的广告没有“关闭键”,11步才能取消微信个性化推荐广告。“这组来自上海市消保委发布的《APP广告消费者权益保护评价报告(2020)》的数据,在微博上的相关话题阅读量破亿,不少网友借此纷纷吐槽系列乱象。

媒体通过展示广告商业化的行为无可厚非,但关闭广告是用户应有的权力,在《互联网广告管理暂行办法》中也有明确的说明。

▲《互联网广告管理暂行办法》第八条

援引人民日报的评论:商业的本质是共赢,好的商业模式必然要寻求盈利目标和用户感受的平衡;广告更是人心的生意,想把流量转化为财富,不仅要合法,更要得人心。

互联网广告出现在中国才不过20余年,迅猛发展也在近10年,已经融入了互联网经济的方方面面。国家机器的监管和法规会逐渐“补位”,但商业模式调整,实现各方共赢则是一个长期而又艰难的过程。

▲1997年,中国第一条互联网广告发布在比特网

用户作为基础的个体,感受是最直观立体的,对广告问题的焦虑和反应是最明显的。

不只如此,互联网广告也在不同程度、不同层面的给产业链条上的广告主、媒体带来焦虑。商业化八日谈最后一期,我们走进用户、广告主、媒体,解构他们的焦虑。

用户的广告焦虑

从PC互联网时代再到移动互联网时代,抛开广告内容质量和设计水平不谈,从舆论风向上来看,大部分用户对互联网广告保持着负面态度。

一部分用户在社交平台上发声表态,旗帜鲜明地抵制各种类型的广告;一部分用户选择安装xx广告屏蔽插件、xxAPP纯净版、xxAPP国际版以逃离广告的影响;还有一部分用户选择用”脚“投票或者花钱”买单“,选择无广告的替代品APP或者充值会员....

▲B站首次展示贴片广告,便引发激烈讨论

用户的广告焦虑到底来自哪里,这里可以总结以下四点:

1.广告内容侵略注意力

在内容冗杂的互联网时代,用户的注意力是有限的,分解消化大量繁杂信息的能力也是有限的,如果超出机体的承受力,由此便会造成一系列的自我强迫和紧张,也就是俗称的“信息焦虑症”,在众多信息中,广告往往是最“吸晴”和无用的,自然也成了用户的发泄目标。

▲B站首次展示贴片广告,便引发激烈讨论

2.广告展示影响操作

广告关闭需要时间,网络环境不佳下广告加载还可能导致卡顿,误点广告则带来更高的操作成本,点击返回到原来的页面或者还需要关闭和删除正在下载的应用程序。广告带来的糟糕的操作体验让用户苦恼不已并记忆铭心,也与互联网便利用户的理念背道而驰。

3.精准广告引发隐私疑虑

刚搜索了上海迪士尼,打开某社交平台便出现某个旅行产品的广告;和同事说起想吃黄焖鸡,xx黄焖鸡出现在了某外卖平台的首页,质疑互联网应用偷窥用户隐私的讨论比比皆是。用户的隐私保护意识正在崛起,精准广告制作的巧合可能并不是那么讨巧。

▲18年有关外卖软件疑似窃听的相关讨论

4.推荐算法导致回音室效应与信息茧房

用户喜欢游戏,各大游戏上线都能刷到广告;用户刚买过某商品,购物软件上全是相关和历史推荐,这些都是推荐算法得到的结果。在推荐算法的助推下,用户标签化,用户的需求标签化,用户与用户之间不断差异化分化。

▲常见的推荐模型,图片来自网络

如果广告推荐算法没有建立科学的打散机制,可能不仅挖掘不到用户的其他潜在需求,还会导致更深远的社会问题。

维基百科:

【回音室】是对一种情境的隐喻描述,在这种情境中,信仰通过封闭系统内的交流和重复得到放大或加强。通过访问“回音室”,人们能够找到加强其现有观点的信息,可能是无意识地行使确认偏见。

【信息茧房】在信息传播中,人们只注意自己选择的东西和使自己愉悦的通讯领域,久而久之,会将自身桎梏于像蚕茧一般的“茧房”中。

广告主的广告焦虑

用户是广告主的潜在客户,互联网则是当下广告主最流行的获客及品牌宣传阵地。互联网广告在2019年的中国广告市场份额中占比已过半。总的来看,广告主作为“买方”,对互联网广告持有正面态度,但面临的交易环境并不友好。

▲图片来自中国产业信息网

互联网广告技术革新、理念升级的速度的实在是太快了,与此相比,行业的监管和规范是滞后的,对广告主的引导及权益保护是不够到位的,在隐秘的角落,总有投机分子在“引诱”行业走向劣币驱逐良币的局面。

广告主的广告焦虑,可能来自这些方面:

1.广告投放流程不透明

随着广告主对互联网广告的理解程度加深,”不透明“的情况已大大减少,目前鲜有发生。由于互联网广告创意的生成,媒体采买,投放,展示,点击,转化都在线上进行,与传统线下广告采买是完全不一样的模式,只要与第三方监测平台建立合作,广告主的投放透明基本上就能得到保障。

2.广告预算被浪费

这里的浪费指的不是受众不匹配的浪费,而是虚假(垃圾)流量造成的浪费。互联网黑产早已入侵广告业,刷量造假等行为并不是新鲜事,百万广告预算带来0激活,又或者带来的激活用户只在固定时间段充值和上线行为(刷付费和活跃)。黑产在伤害媒体信誉的同时,也在掏空广告主的预算。

▲常见流量作弊方法,图片来自GA小站
本文来自网络,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文中观点不代表网推实训营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hixunying.com/14484.html
上一篇
下一篇

为您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返回顶部